永不设限的人生——采访李浩洋有感

日期:2023-11-10



前言

李浩洋也算所里的“传奇人物”了,但是之前老是阴差阳错地没有机会见到本人。前段时间我写刘博士的故事获得了大家的好评,纷纷鼓励我写个系列。不过写谁好呢?思来想去,未曾谋面的李浩洋倒是十分适合做下一位采访对象。李浩洋的经历,用永不设限来形容并不算过——国家二队运动员、负伤退役后裸分考入五院四系之一的华政民商法专业、二十出头创办乒乓球俱乐部、经商成功之后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固守现状,转而开启新赛道——律师。我突然想到一个流行梗:历尽千帆,归来不到三十。

李浩洋出生在古城西安,家里看他一个男孩子长得秀气文弱,像个女孩一样,于是送他去练体育——没想到一练便停不下来了:从五岁开始练乒乓球,一路过关斩将打到了陕西省,后进入了北京队,最后有幸参加全国集训。到这里,你或许认为他以后将成为马龙那样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家里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着重在体育方向上培养他,梦想着可以培养出家族里第一位世界冠军。

可惜的是,每年都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因为伤病不得不中断运动生涯,只不过这次——是自己。好在这段训练经历是伤病带不走的,坚韧不拔、勇追第一的体育精神伴随着这位十三四岁的少年走入了初中,开启了“普普通通”的学生生涯。一开始由于小学期间经常训练耽误了课程,李浩洋在班里考53名:全班一共55人,最后两名有先天智力缺陷。到这里,你或许认为他未来会成为一个“伤仲永”式的街头混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未来几年的画像或游手好闲,或寻衅滋事,总之令人唏嘘。

但是,他自己不是这么认为的,于是把体育精神再次发挥在了学业上,以每个月五名的名次上升,到中考时在班里到了二十名左右;最后高考的时候,以文科610分、省720名左右的成绩裸分考入了华东政法大学的民商法专业。


“为什么不走特长生去更好的学校呢?”许多人或许有这样的疑问,因为当时李浩洋的乒乓球水平在特长生这一群体里已经是无出其右了,靠着特长加文化课水平,完全可以去到中国顶尖的大学,而且当时李浩洋已经收到了浙大、复旦、西安交大的邀请。但是考虑到去顶尖名校专业会受到限制,思虑再三,他还是选择了就业相对宽广的民商法专业。进入华政之后,李浩洋的体育精神再次爆发,相继进入校篮球队,乒乓球队,英雄联盟校队,并担任校乒乓球队、英雄联盟校队队长。期间为华东政法大学在各个领域取得多项成绩:带领华政篮球队取得Cuba阳光组上海冠军,带领英雄联盟项目取得了上海高校联赛冠亚军,后参加了全国高校联赛并荣获亚军。

在那段鲜衣怒马、熠熠生辉的大学时光里,他始终秉持着“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的体育精神,怀揣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少年意气,带领团队所向披靡。到这里,你或许认为他是个虽然有实力但是贪玩的大学生,为他将来的就业隐隐担忧:过了几年这些光环随着毕业将逐渐淡去,被迫成为招聘会上手忙脚乱、频频被拒的一员。

谁也没有想到,关于就业这个事李浩洋压根没考虑过,而是从低年级伊始就思考利用个人优势创业。李浩洋创业的第一桶金也同样来之不易,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李浩洋并没有走捷径,而是从大二开始的兼职代课,每天坐三四个小时的地铁,代一个小时的课,只为赚取并不多的兼职费。在呼啸而过的一节节地铁上,这个累得快要睡着的青年知道此举虽苦却“不虚此行”,因为他在为未来的梦想聚沙成塔,虽然现在看不出来,但梦想点亮的那一刻一定熠熠生辉。

不久之后,李浩洋参加了社会上的有奖比赛:但凡比赛有李浩洋参与,最后拿到的名次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等到名声打开之后就有人找他带自己的小孩学球,由于做得足够好,找他做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随着学生数量“超标”,训练场地成了问题,于是手里有些积蓄的李浩洋着手做起了场馆。18年做了一个三百平左右的场馆,学生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到了三百人;于是到19年五一的时候,李浩洋就开了一个接近一千平的场馆。从几个学生、租用别人场地开始,到后来学生众多、拿奖无数的俱乐部,裂变式的成长佐证了童年时期牺牲所有娱乐的训练、大学时期跨区教课的辛苦、勇敢但有序有质地扩张没有白费:“我们俱乐部的学员,一个年龄组出四个人,能把一二三四名全都拿一遍。”

李浩洋带得最出色的学员,是一位12年出生的小朋友,名字叫张钰骐,现在已经是国家队少年队的队员了。无论是蝉联上海市冠军,还是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锦标赛中拿到冠军都不在话下。李浩洋在事业上的成功,并非来源于营销和恶意“商战”,他只是把自己的产品打磨好,踏踏实实把每一个学员带好——就像酿了一口很香很香的酒,人们口耳相传这里的酒香醇绵长,于是纷至沓来。到这里,你或许认为他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和教练,和昔日法学生的身份不再产生交集。


但是他是华政民商法出来的学生,对于法律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他也没有在忙碌的带队和俱乐部的经营中忘记学习德语,他计划去海德堡大学深造,去大陆法系起源的地方学习最正宗的法律。事业稳定之后,李浩洋把俱乐部的运营交给了母亲,开启了律师生涯。李浩洋积极尝试各种类型的案件,把练体育过程中的韧劲再次发挥在了工作上,关于他的未来——我不敢想象,不过我想一定是十分成功的。到这里,你再也不敢断言他几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带来的惊喜总是出乎意料,且每一个转型都会干得漂亮:在李浩洋身上,我看不到“可以输”三个字。


我们不能否认他身上来自年轻人的勇气:说转就转,说干就干,要知道许多人在不适合自己或者走下坡路的行业里依然选择混沌半生,墨守成规——脱离了那层外壳,毫无一技之长犹如裸奔。当然,我们更不能忽略那份经年累月的坚持和踏实:许多人在追赶风口,心存侥幸,殊不知风口上也不是每头猪都可以飞起来,只会浅尝辄止而不懂深入挖掘,依然无法基业长青。

忽然想到语文课本里的一句话: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尾声

李浩洋一点儿也不像我印象中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因为在我的认知里,除少数人外,大部分处在这个节点的年轻人正在困顿、低谷之中挣扎:催婚、就业、升学、考编,随便提起一个就是几倍于学生时期的压强。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年轻人迎来了毕业之后的“至暗时刻”,对此我无比恐惧。和身边的同龄人一样,这种恐惧来自无数次小心翼翼地核算收支时,明明没有大头的支出,工作也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攒不下钱,甚至入不敷出?来自无数次被拒:“对不起,您与我们的岗位不匹配”,究竟什么才是匹配呢?来自无数次相差无几的分数线,来自看不到未来还随时面临着被淘汰的螺丝钉工作,来自更优秀的同龄人的全方位碾压。许多人少年得志,但在更大的舞台上看到别人熠熠生辉时,才发现自己的渺小与普通;许多人衣食无忧,但看到网络上世界的参差时,才开始质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价值。

这些问题并不是无解,或许也可以说只是暂时的:往前看几十年,无数年轻人都曾经困顿,甚至更加困顿:二十出头一个人带三个娃还要工作的年轻妈妈,风吹日晒下埋头苦干12个小时的室外工作者,一时风光无二却在一夜之间回到起点的成功人士……但是他们还是过来了:孩子会长大,赚够了就不用受苦了,逆风翻盘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等到回忆困顿之时,或许还会感谢这段时光。面对未来这张答卷啊,人生和考试其实只有一处不同:就是不能交白卷。

在我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那一刻,一定不会相信一帆风顺将会是少数幸运儿的一生,而一波三折将会是未来几十年的常态:我们会在不同的场景失败无数次,有人一蹶不振,有人穷则思变——其实多年之后回望过去,当时天大的事只不过是小小的一个坎,是面对每次困难时的态度和能力慢慢改变了人生的走向。

李浩洋的执行力无疑是超强的,采访中他这样问我:“你有没有想过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支吾了起来,说道:“以前我也想过,可是太理想化了,在各种意外之下,一切要么推倒重来,要么遥遥无期。”我无法想象真正能坚定地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什么样子——因为每个人都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对抗未知。而他却说:“我就有这样的设想,几年之后我要到达什么样的成就,一遍遍地暗示自己,然后在以后的日子里一一去实现了。 困难肯定有不少,但是都克服了——小时候训练时比同龄的正常上学的小孩苦太多了,老被罚蛙跳,一罚就跳一圈,后来好像经历的都没有那个时候苦。”他笑着说,好像那个被罚蛙跳的小男孩是他,又不是他。

是啊,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END·

采访对象:

李浩洋

上海董道律师事务所 实习律师

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 学士

采访人:

董正阳

上海董道律师事务所 律师助理

同济大学法律硕士